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投资家的成败自述》,孙强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244

孙强先生介绍:著名投资人、TPG集团中国区董事长、原华平投资集团亚太区主席。中华股权投资协会(CVCA)创始人和名誉理事长,中华地产开发投资商会 (CREDIA)创始人和常务副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劳德研究院董事会校董,以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

持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研究生证书、美国沃顿商学院劳德研究院工商管理硕士及国际问题研究硕士双学位。曾任高盛集团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美国乐泊克公司投资经理、联合国总部翻译。

1995-2015年,任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合伙人、全球经营管理委员会成员,并担任亚太区主席。任职华平期间,曾主导对国美、亚信、富力、哈药、58同城等知名企业的投资,在对亚信的投资实践中,更是开创中国对赌协议第一案,行业影响深远。

看完孙强先生的自传《一个投资家的成败自述》,很佩服他的毅力、勇气和智慧。

孙强高中毕业后当兵,空闲时间跟着电台自学英语,1978年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又通过考上联合国译员训练班去联合国当翻译。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自学GMAT、托福,考上沃顿商学院劳德学院,1989年毕业后进入投行,1994年开始转战私募投资。其中经历各种艰难辛苦。刚到美国那几年,从工作签证、留学生签证到取得“绿卡”,他几次签证出问题又找人设法解决的经历,也挺惊险的。看起来签证这事虽然有规定,弹性也很大。私募投资的经历,伴随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国企改制、新经济崛起的浪潮和各种政策调整,跌宕起伏。

一、个人经历

1.有特色的面试

他考沃顿商学院时,劳德学院首任院长杰姆·伯尔尼亲自面试我。聊完了我的经历,他冷不丁地问我:如果现在让你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一句墓志铭,你会怎么写?'

有人说过,MBA招生时,面试官会故意问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我略一思索,回答道:这里长眠着一个毕生不愿意浪费一分钟时间的奋斗者'伯尔尼显然对我的面试表现很满意。临走时,他握着我的手说:劳德要的就是你这样有国际背景、又立志奋斗的学生。'”

1992年他到东京接受高盛亚洲区高管的面试,8个合伙人依次面试他,从早上8点开始,一小时见一个部门负责人,中午工作餐,一直到晚上6点才结束。

2.遇到贵人

孙强在联合国担任翻译期间,在一次晚宴活动上认识了在纽约经营自己的投资银行乐泊克公司的法国金融家保罗·乐泊克,他向乐泊克请教如何在商界发展。后来考上沃顿商学院,但无力支付每年6万美元学费和2万美元生活费,他找了乐泊克,乐泊克思考之后愿意为他承担。“我听呆了。谁会想到,一个只有数面之交的法国人,竟然会如此慷慨地资助一个中国留学生。”他毕业后一心想回报乐泊克,没有去找更高薪的工作,进入乐泊克公司的投资银行部。三年后刘二飞鼓动他回国参加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高盛亚洲工作,他参加面试也拿到了OFFER。他跟乐泊克谈,说乐泊克如果要开拓中国市场,愿意尽全力效劳。乐泊克说:乐泊克太小,不具备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从你的事业角度上看,去高盛更合适,更容易让你发挥你的特长。你不用顾虑乐泊克,就放心地去闯吧!”这样的无私助人让人感动。

3.职业选择

1994年高盛巨亏,裁了近25%的员工,孙强的团队也被裁人。他考虑,“投行是求人的活儿,无论是上市承销、债务融资还是并购顾问,都要得到企业家的认可、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还要和竞争对手拼抢,说服客户聘用我们。争抢项目时,不仅业务要过硬,方案做得漂亮,还要准备随时甩开马蹄袖下跪',放低身段,恳请客户认可。好不容易抢到了项目,我们还需要研究部门推荐、市场追捧、销售团队下单,这些都不是投行部能控制的因素,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这是我很不喜欢的地方。另外,投行的生意随着资本市场的升降大起大落,市场好时忙得不可开交,市场淡时缩减开支和人员,很难保持团队稳定。”他就申请调到了直接投资部(PIAPrincipal Investment Area),自此进入投资界。

“投行是求人的活儿”,确实如此,投行是乙方。但甲方/投资方,也有他们的难处。投行随着资本市场大起大落,但哪有什么业务恒久稳定永远增长?有机会时可以选择自己更想做的业务,做什么业务的时候就尽力做好吧。

人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各种机会和选择。如果每个机会都称心如意,选择就很简单;但如果面前的机会要付出代价、承担风险,选择就很难。我从18岁起,每过几年就会碰到机会,而每次都不尽如意,要做出取舍,尤其是在级别、薪酬、待遇等切身利益方面,更加难做决定。

在取舍面前,我有三个应对方法:首先是把眼前的利益和未来的前景做比较,看看是不是值得吃点眼前亏,博得未来福,即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二是随自己的心走,如果不喜欢一个工作岗位,待遇再好,也不值得委曲求全;三是如果权衡二者,还是没办法选择,就顺其自然,走一步看一步。

能这么选择已经是幸福的人了,特别是第二条。但有时不喜欢的岗位也许也是一种锻炼成长。

二、私募基金的管理

1.管理心得

华平合伙人佛格斯坦分享的投资和管理心得。“投资是以少胜多的游戏,基金只要投准了少数优秀的项目,就能保证整个基金的回报。事实上,华平历年的基金都是头五个项目贡献了整只基金100-120%的回报。基金管理者应该把精力放在潜力最大的几个项目上,平平庸庸的项目要果断退出,尽快回笼资金。”这是VC/PE的普遍规律。

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上,佛格斯坦有一个绷琴弦'的理论:管理这根'如果绷得过紧,员工被束缚住了,会失去积极主动性;绷得过松,公司会乱,像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这句话太对了,管理者要把握合适的度。

私募投资的成功,取决于资本、品牌和人才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没有资本,投资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即使坐拥庞大的基金,没有优秀人才,也无法抓住投资机会,为资本创造价值。有了优秀的人才,募集到一定规模的资金,才能投入成功的企业,取得出色的业绩,从而建立品牌,形成团队一资本一品牌的良性循环。三大要素中,人才是基础,而人才的招募和激励绝非易事。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训,华平中国的团队壮大到近40名专业投资人员,在消费、零售、医疗、地产、科技等领域建立专门小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精兵强将,还得把他们用好、留住,这就需要选贤任能的机制,能者提拔,弱者淘汰,不断提高团队的素质。所有员工对薪酬和职位都有诉求,除了这些基本要求以外,让他们有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也非常重要。

参与感是指让员工感觉到他们不仅只是在执行层面、也在决策层面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他们不仅知道领导要做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满足感是指满意自己工作的环境、同事和氛围,热爱自己的工作。成就感是指辛勤付出后,创造业绩、得到同事和业界的认可的自豪。

我的体会是,培育三感'能够凝聚团队,促进他们密切配合,创出成绩。培育三感的基础是管理透明、公正,即不允许靠打小报告、溜须拍马晋升,更不允许拉帮结派,在团队内部制造矛盾。

透明和公正还反映在员工的工资和奖金上。我赞成简单明了的工资级别,每级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考核标准,达不到者淘汰,优秀者晋升。同一级别的员工奖金基本一致,否则很难说清为什么A员工的奖金比B员工高出两万或三万,给管理者带来额外的麻烦。 

对于私募投资者来说,时间和金钱一样重要。每只基金必须在6年的投资期内完成投放,否则要把资金退还给LP。在这段时间内,GP如何把握好方向,不走弯路,不浪费时间,让员工觉得项目的分配和团队的时间安排都合理有效,也是一个挑战。

这些管理原则和体会不仅适用于私募基金,也很有普适性。

2.全球性PE的管理模式

“全球性的基金公司的本地团队和总部之间关系并不容易协调。最佳模式为沈南鹏独创:他的红杉中国在2005年和Sequoia共同创立,秉承国际品牌、本土化独立运营的前瞻理念,无论是品牌、投资决策,还是中后台管理和利润分成,均属于中国团队;其次,还有一种模式是全球化的PE基金公司,如KKR、凯雷、TPG等,它们的本地团队和总部5-5分成,基金融资、后台管理、品牌宣传、合规及人事都由美国总部负责,本地团队专管投资,虽然总部对决策有一定的参与,但团队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40%-50%的亚洲基金利润分红权;最后是华平这种模式,实行全球一体化,利益和全球合伙人捆绑在一起,投资决策还是要总部把关。”

在《风险投资史》中也写了美国VC/PE公司延伸到其他国家后不同管理模式的选择,本地和总部之间的模式也是探索磨合出来的。

三、创办行业协会

孙强先生2002年发起设立中华股权投资协会(CVCA),2006年发起创立中华房地产投资开发商会(CREDIA)。中国很多行业协会都是行业主管部门发起办的,这种民间发起的行业协会也很有必要,为行业发声,促进行业交流。能否持续走下去,就看能否满足协会会员的需求。

书中提到2007CREDIA访港团到香港,和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交流,“他告诫在坐的各位地产商,财富如过眼云烟,来得快,去得也快',千万不要为了财富而过于进取,因为跑得快的兔子一定死,稳稳的乌龟一定赢;要花笨功夫,用乌龟的心态来做兔子的事业'。他说,如果内地的地产商不改变他们激进、靠借债高速发展的模式,早晚会陷入危机,最后剩不下几家。现在回头来看,他说的完全正确。如果我们的会员听了他的告诫,摒弃高负债、高增长的发展模式,也许在2019年后的地产危机中不会受伤过重。”可惜这番话当时并不能引起大家警醒。

四、投资案例

书里作者回顾了其众多投资案例,有很成功的也有遗憾。

亚信。华平1997年投资亚信并促成其抓住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崩溃前上市,200033日亚信在纳斯达克挂牌,IPO价格24美元,收盘价99.56美元,涨幅314%,亚信总市值达50亿美元,华平以1000万美元持股18%,当时价值达9亿美元,亚信上市6个月后,华平禁售期已满,这时股价跌到50多美元,孙强本来想减持,亚信的朋友们劝他不要着急,孙强也不舍得退出,以为未来股价还能回升,然而直到2006年,股价还在5美元左右徘徊,这时投亚信的那只基金即将到期,以5美元成交退出。

回想这项投资,我有诸多感慨和遗憾。亚信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开拓者之一,华平扶持了它的发展,经历了它从上市的巅峰跌到谷底的过程。虽然我按佛格斯坦的建议力推亚信上市,但没有抓住火热的市场顶峰退出,从浮盈几十倍到最终3.3倍,充分印证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至理名言。

想起《风险投资史》里写的红杉资本投资雅虎案例。19954月,红杉资本向雅虎投资97.5万美元,获得其32%的股权。后来被孙正义等投资者稀释。19964月雅虎上市。莫里茨确保了对雅虎股票的最后一次处置推迟到1999年,那时雅虎的股价已涨至每股182美元,比上市时的价格高出14倍。正是这种等待,让红杉资本从投资雅虎上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了之前所有投资的总和。谈起成功秘诀,莫里茨说:“就是要学会有一点儿耐心

1999年正是雅虎股价的最高点,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雅虎股价自然也下跌,此后虽有起伏,也没达到1999年的高点,2019年雅虎退市。红杉退出选择了最好的时机。莫里茨说要有耐心,华平对亚信的投资倒是够有耐心,但最后证明早点抛才是最好的。

作者也总结道,历史和经验证明,对于VC/PE投资,抓住浪潮、选对赛道是第一要素,而选对了行业,下一个关键因素是就是时机。无是投人入是退出,把握时机决定成败。”“做私募投资,最大的错误莫过于‘看走眼'踩错点'看走眼'指的是看错赛道、看错模式或创始人,踩错点'是指投入或退出的时间点不对,两种错误都会导致投资失利。”“市场有涨有跌,投资有赔有赚,没有人能抓住最低点进入,最高点退出。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见好就收'”时机的把握,需要判断力,也有运气的成份,资本市场就是如此。

锐迪科、哈药。从2004年华平联合创建锐迪科,到2010年上市和最终2014年通过被并购退出,历时十年。孙强写道:虽然收益与成本相比增加了7倍,但内部收益率只有26%,皆因持有时间过长所致,印证了时间是投资回报的天敌这个规律。华平2004年和中信资本、辰能一起入股哈药,2013年将股份转让给中信资本、辰能,拿了两倍的回报离场。但由于投资期长达9年,复合回报率只有6.5%

银泰百货。2005年,华平向银泰新成立的海外控股公司投资8000万美元,占35%的股份。此后和银泰沈国军一起发起多次百货业并购,成功获得了杭州百货大楼20年经营权,对鄂武商和沈阳中兴商业未能成功控股但在股票上赚了钱,对王府井百货功亏一篑(花了上百万美元做尽调、北京市政府批准了、但等了三年商务部未批)。王府井百货的董事长郑万河愿意引进战略股东推动老牌国企改制,中信商业董事长刘芝旭全力抵制银泰控股。华平对银泰的退出时机把握得很好,回报超过4.4倍,复合回报率45%

泰邦生物CBPO)。华平在中国最成功的项目之一,2010年以十几美元一股溢价购买的山东泰邦公司(在美国借壳上市)股票,通过华平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安排总经理、解决股东纠纷、提升管理质量、改善资本市场的定位,2014年升值五倍。这笔投资最终回笼5.7亿美元,内部收益率达60%

国美电器2005年孙强和黄光裕首次见面,2006年华平入股国美,2009年退出。2008年黄光裕被带走,2010年宣判。孙强主导华平对国美的投资,进入国美董事会,亲历国美资本市场运作的刀光剑影。“国美纷争”一章十分精彩。200810月孙强和黄光裕交流,“话题转到刚刚出炉的胡润富豪榜,黄光裕蝉联中国首富,我向他表示祝贺,但也提醒他,要小心枪打出头鸟',太出名了会有麻烦。他不以为然,说:你不明白,当了首富,国际影响更大,反而安全。'我没吱声,心里却为他捏了一把汗。此后不到一个月,黄光裕就被带走了。” 

2006年作者参加长江商学院第一期CEO班,参加的是马云、郭广昌、傅成玉、李东生、牛根生等著名企业家。牛根生当时预言,“十年内我们班将有一半人会有牢狱之灾。“十七年的光阴证明,老牛过于悲观了。从2006年到2023年,我们班只有两位同学遭受了铁窗之苦。”还好。但首富不是更安全,是更高危。

从国美电器黄光裕到汇源朱新礼,这些创始人的强势甚至一意孤行,在早期可能通向了成功,后期却导致了失败。公司治理很重要,但完善的公司治理也不是成功公司的充分条件,甚至在短期内可能都不是必要条件。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市场不断变化,基业长青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没有一种战略策略能永远成功。

时过境迁,书里提到的案例,当时保密的决策和操作过程,现在都可以公开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佬、市场领先的企业,后来境况各异。经济就是在企业的生死淘汰中发展。

私募基金大佬和企业创始人直接打交道,参与了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过程,有时是企业的参谋,有时帮助聘请高管,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作者自述,“我觉得我在投资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和体会还是值得后来者借鉴的,透过我私募投资30年的从业经历折射的行业发展轨迹也值得记录下来。”确实,记录下来这些历史,非常有意义。读者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话题:



0

推荐

周 琼

周 琼

134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金融,银行经营管理等。个人微信公众号“玉鉴琼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