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日复一日的程序式的工作中,常有一种危机感,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不和业务的实践脱节,不对行业的演进无感?同时,我所带领的团队多是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都很漫长,起点尤为重要。揣着“不能误人子弟”的惶恐,以过来人的视角,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入行,真正读懂金融,尤其是中国的金融?

我们所处的行业正被时代和科技大潮所裹挟,即便是站在潮头的人,又一定能看得清大潮奔涌的方向吗?

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顺着那些行业观察家的目光,追随思考者的脚步吧。

这些年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关注几个研究者的思考动态。其中,周琼的公众号“玉鉴琼田”是我必刷的“功课”,并推荐给年轻同事们。这些文章带给我很多启迪。我还曾经把公众号上的文章全部整理、打印,装订成册,作为工具书放在案头随时查阅。直到她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整理成这本专著《中外金融观察思考》。

关注周琼的文章,是因为她的文章写的都是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打开这本书,从“客观认识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水平”到“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从“对总分行制和事业部制的思考”到“小微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吗”,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除了这些热点的经济金融问题,有几篇文章更接地气,例如,《经济金融专业还是一个好选择吗?——对经管金融类专业态度的历史变化》,每到高考选志愿时,都会碰到一个无数次被问到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好了,把这篇文章复印了送他(她)吧。

推荐周琼的文章,是因为她不仅选题既准,答题也实在。在序言中,作者自述心曲:“本书是我从事银行业务和研究工作24年(1998年—2022年),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一点成果”。她在邮储银行6个部门工作过,前18年在业务部门,后6年在研究部门,2022年3月再次回归业务部门,先后担任过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并担任过邮储银行H股上市工作的业务组组长,这样的职业履历与实践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也决定了这本书的三个特点:“关注现实”、“研究扎实”和“结论务实”(曾刚老师评价)。相比纯理论工作者的标新立异,在业务一线摸爬打滚的思考者常常更相信“灰度”,正因此,作者对所有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几乎都是开放式的,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

所谓“中外金融观察思考”,就是在国际视野中解读中国金融业。“从全球千家大银行的榜单演变史看银行业发展”,是在为中国银行业的崛起找参照系;“中美小企业贷款的对比观察:从责任追究到利率定价”,是在为中国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找“他山之石”。周琼的这些研究既非无的放矢,亦非闭门造车。得工作之便,她多次踏访那些国际标杆银行,带着真实的关切,访谈国际同行大家。难得的是,她既求知若渴,同时又对这些“舶来”的经验不盲从不迷信,始终持有冷静、审慎的态度。

例如,曾经有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掀起事业部制的热潮,周琼的思考是:“总体上看,各种组织架构各有利弊,国外银行的事业部制是一种较为先进、值得学习借鉴的组织架构模式,但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应用仍需要探索,不能盲目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药方。中国的总分行制也有因地制宜、更好支持区域经济的优势。”这些观点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谁会想到,硅谷银行这样的“明星”银行、瑞信这样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会在一夕之间黯然陨落。荣光与暗淡,成功和失败都应该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镜鉴。

“舞与舞者,孰能分矣”!由书及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我经常刷到周琼转发的财经新闻,在每条消息的下面,往往还附有其精当的评论,不倦于新知、不吝于分享,既是周琼的研究追求,也是她写作本书的初衷。诚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的学习和研究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去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时是对更广阔的经济金融问题、具体的银行经营管理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去查找资料、请教专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对他人有启发、对社会有一点点作用,是分享自己一得之见的‘正外部性’”。正是怀着对这样一份情怀的敬意,虽然买书并不困难,我还是带着某种仪式感,主动索要了作者本人的签名本珍藏。

希望这样的行业观察家和独立思考者多一些,让我们追随思考者的脚步,一窥金融发展的脉络与堂奥,找准行业演进和职业发展的方向。

本文发表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5期。
 

 

话题:



0

推荐

周 琼

周 琼

123篇文章 149天前更新

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金融,银行经营管理等。个人微信公众号“玉鉴琼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