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书之乐

欢一个读书的故事,苏子美饮酒”,中吴纪闻》的版本是这样的: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据一篇《书能下酒》的文章考证,这段佳话先后被八部书所记载,分别是:《中吴纪闻》、《古今谈概》、《砚北杂志》、《宋稗类钞》、《尧山堂外纪》、《读书止观录》、《霞外麈谈》、《芙蓉镜寓言》。

 主人公这读书的境界,生动地展现了什么是“至乐莫如读书”。不为任何功利的目的,升学考试、加官晋职、人前显摆,单纯只是为了读书中的愉悦。

 我从小喜欢读书,觉得人生最享受的事就是期末考试完了读小说,沉浸在作家营造的世界的喜怒哀乐中。上大学才开始真正看人文社科类书籍,大家之经典,新锐之宏论,对政治、经济、社会的洞见,悠然神会,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书尽管沉淀下来不少,相比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汗牛充栋的出版物,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虽然我爱读书,却不想走学术研究之路。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真正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有的可能平庸无用,有的还说不定有误导作用。我觉得自己做学术研究,做出对社会真有价值的研究、写出值得“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著作的概率太小了,还是去做实务性工作吧。实务工作的一点成果虽然肯定会湮没在历史中,但至少当时对社会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学术研究者的分母也是必须的,没有分母哪来分子,没有平庸和谬误哪显杰作,我只是说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职业选择。

 

写读书笔记

在工作中,深感不断学习的必要。在总部工作,要管理指导分支机构怎么做。即使是普通员工,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部门负责人,更是条线工作思路的提出者和执行人,不学习思考,怎么引领别人,研究创造价值。我自己学习,也带领部门同事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2013年我担任部门负责人开始,就每年组织全部门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至今。每年初全部门同事提交上一年所读书的心得,以金融经管类和其他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全部门同事投票评选优秀读书心得。这个活动是想促使大家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沉下心来多读书,系统性阅读。我觉得很有好处,首先我自己要以身作则多读多写点,也是个督促自己读书的动力。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发现同事们的志趣、思考深度和文笔如何。

我小时候读书经常摘抄和写读后感(对写作文很有帮助)。工作后比较忙,很长时间也没这么做了。就是为了参加这个活动,又开始对读的书都很认真地做笔记,越发养成一边读一边写的习惯。对提高读书效果也很有好处,如果不写读书笔记,经常读的时候挺激动挺多感想,过后就忘了,读过的书几年后再翻,简直象没读过。写了读书笔记,至少加深了印象、促进了思考。以后看自己读书笔记可以当作高效地复习一遍这书(比把书再读一遍的可能性大多了,新书都来不及看)。积累素材,写东西时也方便引用。

 

读书之用

对于读书的好处,中国流传最广的诗句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真宗赵恒亲作《劝学》,这是为了劝大家通过科举致仕。虽然看着俗气功利,但接受教育是阶层流动重要的方式。培根《论读书》特别有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各种名人论述读书好处的话不可胜数。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喜欢读历史,认为“历史让人谦卑,又使人受到鼓舞。历史使人自知”。

培根等名人说的好处都是说读书提升自我修养的。读书和品德修养也不是完全正相关,读书少的人可能因为无知而愚昧、缺乏独立思考,但也有很多读书少的普通人有常识、大是大非不糊涂。读书多的人按理应该更通透明智,但三观不正、更加偏执或者知识不用于正途的也不少,而且在群体事件中也一样可能成为“乌合之众”。高知人群犯罪的一个典型曹文庄,曾任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其博士论文题目《论受贿罪的主客观要件及犯罪构成》,后来因受贿罪、玩忽职守罪被判死缓。他自以为所做的一切天衣无缝,和检察人员斗智斗勇,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最近涉性侵案的鲍毓明,也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想钻法律的空子。

林语堂有篇文章《读书是一种艺术 而不是一种义务》,他认为“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这是过去士大夫的态度,和我写的《还要让孩子学经济金融专业吗? ——对经管类专业态度的历史变化》中提到1890年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沃克说的“如果一个年轻人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前提仅仅或者主要是未来可能得到的金钱回报,那么这种人根本就配不上我们的文化教育”有类似之处。而我们今天读的绝大多数书,都是有目的的,直接的学习专业知识,间接的提升自我。也有一部分书是纯为休闲娱乐而读。但如果能将兴趣和提升自我相结合岂不更好?比如我读经济史、银行史,既为知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也觉得趣味盎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今的很多看似新鲜的事在历史上原来都曾发生过类似的,从历史的角度能认识得更清楚。业余读书既是休闲也是学习,有用又有趣。

读书最重要是学以致用。金庸小说中有两门本质类似的武功,吸星大法和北冥神功,都是吸别人内力,吸星大法是吸多了反噬自己,北冥神功则百川归海,化为己用。读书也是如此,有的人能活学活用,有的人食古不化,看各人的领悟、创造力。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我和巴菲特看书之多都能吓着你。我的孩子取笑我说我就是一本伸出两条腿的书。”“我们都爱大量阅读,聪明人都这样,但这还不够,你还应该有一种批判接受、合理应用的态度。大部分人看书都没有抓到正确的重点,看完了又不会学以致用。我觉得先好好掌握别人已经整理好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我不认可那种闭门造车自己鼓捣出结果的方法。没人能那么聪明。确实有少数人真那么聪明,读书不多却很善于观察思考创新,有原创性的想法,不被前人观点所束缚。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没那么天赋异禀的人和做专业工作的人来说,还是需要多读书、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

药王孙思邈: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实践千变万化,历史虽然押着同样的韵脚,但不会重复自己(化马克·吐温的名言)。食古不化、照抄照搬可能误事,取其精髓、学以致用还靠自己动脑。

 

读别人荐书

冯唐在《在江湖上混需要养成的10个好习惯》中说“第三个习惯是学习。一年至少要念四本严肃书籍。严肃书籍的定义是,不是通常在机场能买到的,不是近五年出的,不是你看了能不犯困的。”这是冯唐一贯的俏皮风格。“看了犯困”,指的是这书有深度,不是那种轻松不用动脑的通俗作品,但喜欢读什么因人而异,看了犯不犯困,取决于你和这书投不投缘,是否有足够的心智和阅历去理解这书。《汉书·张子房传》让今天的年青人为了学古文去看,估计也是要犯困的,但苏子美就是能看到激动赞赏不已。我写的读书笔记中,有篇《从4000年利率史看利率高低和走势》,也有人问我怎么有耐心读这么厚而且挺枯燥的书。那时我在投资部门,天天琢磨的就是利率变化,读这书觉得很有意思。又比如管理经典《基业长青》,刚工作不久就买了,翻了翻没啥感觉,后来有了一定管理经验,再看此书,觉得简直太精彩了。巴菲特除了喜欢读《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英国《金融时报》等报刊杂志,特别喜欢读公司财务报告,几乎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都如数家珍(从十几岁看到现在!)。这就是他的爱好。《巴菲特传》里写到朋友从非洲旅行回来展示照片,他都毫无兴趣,觉得有这时间还不如看份年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上书太多,而时间太少。不读怎么知道这书值不值得读呢?读别人推荐的书是个好方法。“别人”,一是指众多的人,比如畅销书排行榜,就是大家选择的结果(虽然有些可能不过是一时之潮流经不起历史考验,但知道潮流所在对我们很多人也挺重要);二是荐书的人。我也经常看别人的荐书、书评,有的能引起我的兴趣去下单(造成“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现在决心优先看家里存货,尽量少买新书)。经典是被众人和时间双重筛选留下的书。即使是“近五年出的”新书,也不乏可观者。新书和经典需要搭配着读。经典读之会有新的启迪。新书结合最新的发展,有新思想。比如《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结合了近年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新管理革命》等新的管理学书籍总结了后工业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管理方式。我读新书经常也挺滞后,买来放了很久才读。而且还可能因为总看到人家写评论、讨论,三人成虎,觉得有必要赶紧读读。

我主要是读业务相关经济金融管理类和历史类书籍。因写读书笔记,看到好书忍不住想分享,一时兴起,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然后发现真是给自己挖坑,因为要给别人看,还得花功夫比仅为自己备查写得更好点。有朋友开玩笑说看你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代替读书了。惭愧,其实我读书也不多,但既然读了一本书,就努力从中有所收获。如果看了我的读书笔记,读者觉得能有所启发,甚至买书来读,就很开心了。

 

本文以《读别人推荐的书是个选书好方法》为题2017年9月4日首发于个人“玉鉴琼田”微信公众号,略有修改。

话题:



0

推荐

周 琼

周 琼

131篇文章 11小时前更新

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金融,银行经营管理等。个人微信公众号“玉鉴琼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