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年初二上午看了《流浪地球》小说,下午看了《流浪地球》电影。家里有刘慈欣的《三体》《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等六本书,都是女儿以前买的。看了小说觉得很震撼,思想的震撼。不过我已经预想到电影不能这么拍。果然,除了“流浪地球计划”这个地球大移民的背景设定一样,故事完全不一样。原作是个很难拍成商业电影的故事。一是小说设定的时代,社会观念、家庭关系都和现在很不同,家庭关系相对淡漠,塑造的人物性格以现在的视角看不容易理解,二是高潮部分叛乱,太深刻、可能有点敏感,而且展现起来太复杂,大众的盲目和恐慌,相信自己直观看到的,相信阴谋论,不相信专家的推演和政府的措施,将联合政府、地球派的人处死。联合政府最高执政官在被处死前说“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牺牲的地球派五千人,就象高尔基写的用自己的心照亮黑森林中道路的勇士丹柯,先驱有时是不被理解的。要能按原著这思路很好地展现出来,那就是能超越科幻外壳,展现人性的史诗级大片了,不过各方面风险也太大,可以这部成功了以后,有机会再拍。现在还是按照商业片的正常套路,以父子情、祖孙情串起故事情节,这比较安全。

看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居然能拍这么硬的科幻电影了,特技比肩好莱坞,视觉效果相当震撼。一直以来一个突出感受是,美国的电影大多是往前看,随便一整就是未来世界、宇宙飞船、空间站、外星人、高科技,而且一付世界领导者架式,动不动就毁灭—拯救人类/地球。中国的大多是往后看,尽倒腾历史,精华糟粕炖一锅翻来覆去炒。看《黑客帝国》《独立日》《2012》《降临》等美国电影,就感叹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现在总算有了一部(以前也不是完全没有,但在这部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刘慈欣的设定,实在强大宏大,比美国那些故事又上了一个台阶。不是突然一个外星人入侵、小行星撞地球,而是人类知道太阳未来的膨胀会毁灭地球,举人类之力拯救地球家园(不是靠少数孤胆英雄,而要靠联合起来的人类的力量,超越了国家。正如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写的,“一些基本的冲突不可能用谈判来解决,人类是竞争性的动物,而国家也一定像人类一样,优胜劣汰今天是在一个国际平台上展开。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合作,只有当他们面对外来的共同攻击时才会实现。如果有星球大战,地球上的我们才能成为一家人。,迁移到太阳系之外。在这过程中地球已经变得很不适合人类生存,一般人都在地下生活。只有从事建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工作的人,才有必要到地面上。在这种设定下,所有人最关心的是“流浪地球”计划的成败,人类能不能生存。这一计划长达2500年,需要100代人完成。小说里写“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被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

在这种设定下,象今天的富豪那样,买海滩别墅、飞机游艇,都失去了意义。地下城的住房分配,不知道依据什么。在小说里还写到结婚后被分配了房子。这时也许真是“房住不炒”了。这种设定,让我们发现今天这种生活,能看日出日落,能历春夏秋冬,能赏大海星辰,甚至,能攀比能苦恼各种五花八门的事,是多么的幸福。就算有经济周期起伏,有各种天灾人祸,地球大体还是平安宜居的。小说里写“我们把那以前人类的历史都叫做‘前太阳时代’,那真是个令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啊!”。我们就生活在“黄金时代”。

赫拉利《未来简史》中写过去几千年人类难以解决的饥荒、瘟疫和战争,在近几十年内被逐渐解决,人类关心的新议题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要保护人类和地球不被人类自己的力量所害,接下来人类的目标就是活得更长甚至长生不死、幸福快乐。科幻小说提醒了我们,每个人的目标,甚至人类的目标、人类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多么的渺小。人类的生存问题,一度以为不是问题,在那个背景下变成最大的问题。小说里写,“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

从小说直接移植过来的电影背景设定强大,特技也非常出色,是两个最大的优点。情节上也颇有些亮点。比如我一直在想吴京要怎么发挥作用,他那一身武艺也用不上啊,到最后才揭晓答案,出人意料,也颇为震撼。但对未来科技水平、社会形态的想象,缺乏想象力和深度。陆续看各种评论文章,不同的角度挺有意思。比如影片中地下城的生活,赞扬它的认为反映了中国人在啥环境下都能按自己的传统自得其乐地生活。批它的说“这是一个类似今天城乡结合部一样混乱的所在,充斥着小混混、卖假证件的、打麻将的,整个氛围乌烟瘴气,无聊而麻木”(郭松民文)。我理解是为了适应春节档的气氛,但表现的方式是很传统。非常不合理的是有卖假证的,一是在技术上,从2002年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就想到不可能了,到处都虹膜识别,除非换个眼睛。二是“在社会设定上,巨型工程会极大地强化政府能力,嚣张的黑市、不服从救援队的民众,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刘远举文)。原著中也写到联合政府的《危急法》,这2500年人类都是处于类似战争的非常时期,时刻要服从政府指挥,黑市这种破坏秩序的东西在未来技术控制下很难存在(《少数派报告》中换眼睛也是黑市,难度特别大)。人物设定上,也有不少槽点,演员虽然投入,但毕竟大多演技稚嫩(看到解释是钱都用来做特技了)。举几个小例子,既然到地下城需要名额,而且这名额特别宝贵,抽签决定,韩朵朵是怎么就能进地下城的?刘启到底是为啥要带韩朵朵一起出来,又危险又没啥作用(除了最后给她安排一个广播的工作)?而且为了带她出来,还要搞破坏学校电路,把别人都吓坏了,这是何必?逃学不去上不就得了?有的小情节似乎是为了搞笑,但也不好笑。理解电影想表现一群平凡的人拯救了地球,想在沉重中穿插点轻松,但从剧本设定到演员表演离最优秀的电影、臻于化境还相差甚远,只能说是一个能及格的起步。

我不赞成《流浪地球,不及格。这样的文章。作者指出的一些BUG有道理,但这篇文章我打不及格。第一,结尾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看了点映捧臭脚的五星四星,我或许还能给这部电影两颗星。现在我只会给它一星。因为恶心。这就太情绪化了,为差评而差评。第二,要写评论,你至少把原著读读,知道哪些是原著的问题,哪些是电影改编的问题(对一般观众,并没有这个要求。但你要写文章影响他人,至少得做些功课,有个认真的态度)。作者说“流浪地球和刘慈欣的大部分作品一样,价值观不及格。一付看过刘慈欣所有作品的样子。我却觉得作者并没有认真读过原著。比如第一条“科学设定不及格”,指出的问题,没有一条是原著里的。作者还写“我知道有很多刘慈欣的粉丝会说,你不能吹毛求疵。刘慈欣还真不犯这些错误。第四条“价值观不及格”,说进入地下城是要抽签的。那些没抽中的人怎么办?按照设定,太阳出问题要在100年后,那些没有中签的人本可以活到自然死亡,结果因为你们打算流浪,让人家提前进入无法生存的环境。电影对此根本不置一词,完全不打算讨论。因为在刘慈欣和剧组的心目中,牺牲一部分人(几十亿人而已,西安以东而已),这不值得讨论,对吧?刘慈欣原著中,进入地下城并不要抽签,似乎是大家都撤入地下城,不存在没有中签进地下城的人提前进入无法生存的环境的问题。电影中虽然有这个问题,但好象没显示地面生存环境变差是因为要解决把地球推出去、让地球停止自转所导致的,模糊处理。电影中要抽签,还不能转让。抽签算是相对公平的方法,但按现在社会的伦理,更有伦理困境,比如两家各抽中一人,那两家愿意互相转让,免得两个家庭都破碎,是否允许?但在刘慈欣写的社会中,可能也无所谓了。原著中写了地下城发生岩浆渗入大家撤退到地上的情况,“要把这座城市的三十六万人运出去需要很长时间,但也没必要去争夺生存的机会,联合政府的《危急法》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人们已按年龄排起了长队”,机器人抱的婴儿、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在这个设定下,这篇文章作者讨论的刘启妈妈重病被放弃,已不是个问题。(电影中宇航员能有两个家人进入地下城不需抽签的规定,那延伸出来还有很多“特殊”的人怎么办的问题,书中也只简单写了年龄小的优先,没写到特殊例外情况。)

刘慈欣和电影的价值观引发广泛的讨论。包括在内的一些人认为书里的价值观有其合理性,人类生死存亡关头,服从的是更高的生存法则——保持人类的种族延续所以,只能牺牲一些人(甚至是大量的人),换取人类生存的机会。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太过社会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也剥夺了个人选择的权利,我有没有权利选择不为2500年后人的幸福生活牺牲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甚至生命?我想,文明社会越来越不社会达尔文主义,因为一般人的生存不是问题,社会资源有冗余可以帮助弱者所以可以不那么残酷。但是书中的残酷设定是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这么做是唯一能想出的保证未来尽可能多的人活下来的解决办法1967年提出的“电车难题”,铁轨上一边一个人,一边五个人,应该牺牲谁?这都很难以选择,何况涉及全人类2500年的选择?更是一个难解的伦理困境。

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文学要是想产生世界影响,第一个条件是这个国家是一个世界强国。”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涉及很多社会治理、伦理问题,很复杂,只要能逻辑上基本自洽就是成功。我们需要有对未来世界科技、文化、社会组织形态的想象,需要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流浪地球》是国产科幻电影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希望大家尽量去电影院看看。当然,支持国货,也得国货自身争气,烂片烂货是不能靠打民族牌卖出去的。《流浪地球》,是值得支持的诚意之作。

2月10日修改。

话题:



0

推荐

周 琼

周 琼

123篇文章 149天前更新

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金融,银行经营管理等。个人微信公众号“玉鉴琼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