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直还挺喜欢看动画片,因为比真人片能更超越现实。原来看《超人特攻队》等美国动画大片佩服其奇瑰的想象力和画面,从《大圣归来》惊叹国产动画开始能比肩美国动画大片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更为国产动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兴奋,成了这电影的“自来水”,鼓动朋友们去看。

看了一些相关文章,包括六神磊磊的《在原著里,哪吒闹海完全是一起强拆霸凌事件》和押沙龙的《问题少女李哪吒》。欣赏押沙龙的很多文章,这一篇写得也很有意思,有些观点赞同,但不同意他“单从故事本身的震撼力来说,《封神演义》要高出《魔童降世》至少一个数量级”的观点,还和他微信讨论了一番。

一、《封神演义》中的哪吒

中国古代很多作品,用今天的三观来看格格不入,也能理解古代人的局限性,不同时代三观不同,但毕竟有的古人的三观和今天更接近,所以今天看更觉得其伟大,比如司马迁和曹雪芹。

《封神演义》小时读过一遍原著,并不喜欢,比如,女娲因纣王题诗亵渎她而派千年狐狸精妲己等三妖去惑乱纣王,要求她们不可残害众生,答应“事成之后,使你等亦成正果”,三妖还觉得自己干得很好,断送了纣王天下,结果女娲说她们“无端造业,残贼生灵,罪恶贯盈,理宜正法”,把她们处死了。又如,纣王的三山官总兵官邓九公之女邓婵玉美貌且武艺高强,土行孙看上了她,她不喜欢矮丑土行孙,土行孙师父惧留孙跟姜子牙说什么卜算二人前生分定,抢来邓婵玉逼她和土行孙成婚,然后邓婵玉还说服自己父亲归顺姜子牙。跟《水浒传》里扈三娘全家被杀,被宋江嫁给矮脚虎,还能死心踏地跟着梁山干一样奇葩。这书把一切不合理的都说是天定的,给了个无所不能的解释。

写哪吒的三章也是本书三观的杰出代表。六神写的没错,哪吒就是霸凌弱小(龙王一家在他面前不折不扣的弱小,从地位到武力值)。哪吒打死夜叉和敖丙后给自己开脱说“不知者不坐罪”,真因为他还小不懂事吗?根本不是,敖丙自报家门说“孤乃东海龙君三太子敖丙是也”,哪吒说“你原来是敖光之子”,看,哪吒只是外表是个小孩子,对天上地下海里神仙地位尊卑,没啥不知道的。“这位神圣下世,出在陈塘关,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灵珠子化身。”

和电影里哪吒心智上还是个孩子(虽然比普通孩子早熟一点)的设定不同,这个哪吒是带着前世记忆的,知道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强大后台。哪吒天生武力值高、后台强大、还不会死,又完全没有道德观念,这样的人多可怕?但他的形象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形象,减轻了恶的色彩,他的恶,被附加上了叛逆、反抗的色彩。

普通孩子对家长的叛逆,是有内心痛苦的,因为一方面自己还不够强大,要依赖家长,另一方面又要反抗家长带来的束缚。而哪吒根本没这个张力,算不上“青春期心理的肆意投射”,“心里的冲动,心里的愤怒,心里的狂躁,都通过这个形象释放出去。”哪吒有啥愤怒啊,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要说反抗,孙悟空是反抗,反抗死亡,反抗神仙的等级制度,反抗强大的。哪吒,是欺负弱小的,然后做了坏事人家要惩罚他,他都先下手为强把你打死得了,哪有是非观念。他对父母师长扯谎完全没有心理负担,把问题都说是别人对他不好、骂他打他,丝毫不说自己责任。他自己不会死,没有对任何天理人伦的敬畏之心,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生命。自刎其实是太乙真人告诉他的脱身之计,知道自己死不了,这就根本不惨烈了。剥开神话外衣整个一恶霸。

为啥他这样,就是有太乙真人这样的师父撑腰和教育出来的。龙王上天告状,太乙真人认为龙王“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人家儿子无故被打死是小事。典型以前达官贵人对底层民众性命的态度。

《封神演义》塑造的哪吒,我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啥。生来命好、有人撑腰就可以为所欲为?书里说哪吒是灵珠,可这性格比电影里的魔丸还魔性。

二、哪吒源流和讨论

约瑟夫坎贝尔在其神话学名著《千面英雄》中总结了世界各国的神话后指出,神话是“心灵的自发产物,而且每一个象征符号都包含来自其源头的萌芽力量”。

哪吒神话渊远流长。研究介绍哪吒神话的文章多说哪吒来源于印度佛教,通过汉译佛经进入中国。北魏《杂宝藏经》卷2《王子以肉济父母缘》里有7岁小王子剔骨剜肉还父母的情节,虽然不叫哪吒。宋朝《五灯会元》则出现“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王永波《哪吒形象历数朝而定型》)杨斌的《莲上男童:哪吒的埃及来源》,发现莲花符号是从古埃及扩散到近东、印度等地的,莲花有三个重要的象征意义:王权、复活、儿童。从埃及的太阳神拉、印度的梵天,都从莲花中诞生,释迦牟尼也和莲伴生。哪吒信仰带有明显的莲花信仰的特征,体现了莲花诞生/复活的力量。各种神话中哪吒都是大神,托生也是贵族/王室身份。哪吒神话中有时带有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

押沙龙认为,哪吒神话中,父子之间的冲突占了很大比重,《封神演义》也是体现出来了,光看《封神演义》的话,是逻辑上有些不通,哪吒有其他办法摆脱当时的困境,就算自杀也不用死的这么惨烈。从现代读者角度看,这里显示了青春期叛逆,巨大的愤怒和反抗。他是从哪吒故事的源流和现代解释的角度,也有道理。我则不觉得《封神演义》里哪吒的故事有什么震撼力,感觉作者三观比较糊涂、文学水平也不高,把一个本来能写得更正面的形象写偏了,本来矛盾冲突能更激烈,可是没塑造好。这就是读者看同一文本,感受大相径庭。

《封神演义》里能有点看出反抗父权的影子的,是哪吒要刺死李靖时,木吒来救李靖,喝斥哪吒子杀父,忤逆乱伦”,哪吒细数李靖翠屏山破他行宫香火的事,木吒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特别体现中国古代“愚孝”的文化)。

《封神演义》父子勉强和好后的哪吒似乎就是个打仗机器,姜子牙攻商纣的先锋,和那些流水账般挂掉封神的人不同,战斗到最后还活着。最后肉身成圣的七个人中,李靖和金吒木吒哪吒,这一家就占了四个。哪吒真是生来主角光环加持。

徐葆耕《电影讲稿》中写道,再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老话更能表明中国伦常关系的要害了。自己身体的一切的来源问题,在西方人看来源于上帝,人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而中国人强调这一切是父母的赐予,这是中国与西方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分野。源于父母的都是神圣的、不可随意改动的。这样,就把‘父母’推到了一个神圣的位置。‘父母’之中‘父亲’是核心,‘原父’崇拜成了中国传统的一个核心。”“基督教也讲‘孝敬父母’,但因为父母也是世俗之人,也是有罪的,因而子女的这种孝敬就只能是相对的,只有对上帝的服从和爱应该是绝对的。

所以,剜肉剔骨和父母决裂,这个情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震撼性是大于别的文化的(但《封神演义》中那样设定为哪吒知道自己不死,带上作伪的意味就大大弱化了决绝的震撼性)。可能中国人还特别喜欢这个故事的潜意识就是反抗父权、孝道的束缚。

《哪吒闹海》动画片,倒是写出了孩子和父权、权威的抗争主题,但为了赋予哪吒行为正当性,把无辜的龙王一家又黑化了。有文章写了要是龙王一家真这样,那李靖也不能忍受他们啊。看了《莲上男童》,更明白为啥龙王在中国文化中也算个小神,为啥在哪吒神话中地位如此之低了。哪吒的印度原型中有打败巨蛇的事迹,到中国的哪吒神话中变成了斗龙。

三、《魔童降世》里的哪吒

1.关于改编

我很喜欢电影的改编。从一部商业电影的角度,改编非常成功,将故事引入新的内涵,笑点泪点燃点都很突出。虽然有的地方好象有点问题以及还不够深刻,但电影有限的时间里只能集中展现一个主题,现在已经挺圆满了。

有篇《新版〈哪吒〉为什么没法成为经典》,说“为什么《魔童降世》无法成为经典?我的答案是:它失去了哪吒这个人物最为重要的特征——反骨。反叛——对父权的反叛,对权威的反叛,是哪吒的骨,是哪吒的神。”这我不赞同。一是从《莲上男童》一文来看,似乎反叛这个特征也不是哪吒神话的核心。二是就算这个特征是哪吒神话的核心,每个神话故事都有其当时社会心理的精神内核,但随着时代变迁,本来就可以解构、再创作,借老瓶装新酒,赋予新的精神内核。对父权、权威的反叛,《封神演义》根本没体现好,而《哪吒闹海》已经体现挺充分,再往这路上走没新意了。将反抗父权改成反抗天命、对抗偏见,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有价值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不仅从艺术上是对过去的颠覆,在商业上也更容易被接受、获得成功,否则让父母带孩子去电影院看一个父母把孩子逼自杀了的故事……

国外的经典童话再创作的电影也是一样要颠覆,比如2012年美国的《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过去的白雪公主完全是男权视角下的小女人、花瓶形象,而这个白雪公主和坏皇后都相当的女权,白雪公主是个“大女主”,甚至剑术也不输王子,对小矮人们能从思想上引导,还从坏皇后魔法下救了王子。是不是也有人要说,这个不能成为经典,因为白雪公主失去了最重要的特征——单纯、天真、柔弱、等男人来救?

所以,改编得和过去不一样不是问题,否则哪有新鲜感,有的改编是细节的改变,有的是颠覆性的改变,关键是改编得有没有道理。而且哪吒的形象有无数版本,说不上哪个就是正版,只是流传广一点接受度高一点的,大家就以为哪吒本来就是这样。

电影最精彩、最颠覆性的改编是魔丸和灵珠,一体又善恶两分,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这构成了全新的矛盾冲突,给故事以新的内涵。而且父母和子女既深爱又有冲突的主题,通过两家对比表现,能更为深刻。虽然哪吒和自己父母没有以命相抗的激烈冲突,反而是父母无条件的爱甚至以命换命深沉的爱,但仍然是有很多矛盾冲突的,比如父母关上他不让出去,还有误解,申公豹告诉哪吒他的预定命运,哪吒以为父亲说的他的未来是骗他,不知父亲已决定替他去死。一般神话中杀龙是英雄成长、克服险阻的表现,而这里龙却成了灵珠,魔丸和灵珠的关系更加复杂,相爱相杀,更有故事了。

押沙龙文章中对哪吒心理分析的很有道理,说《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内心极其强大,极其自我,根本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却极度渴望别人的认同。”没错,《封神演义》里那个哪吒的人设,强大到没有普遍意义。而电影里的哪吒,才是我们普通人正常的心理,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2.关于电影主题

押沙龙的文章认为,既然编剧设定了灵珠和魔丸的背景,那这个故事的核心不该是打破偏见,而应该是自由意志对善恶的抉择。那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讲述。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情节是流畅的,但是主题和情感是混乱的。

这评价我不赞同,我觉得电影核心体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对善恶的抉择,认为先天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个人的选择。正因这一主题,不是命定论,是自由意志论,自然有了打破偏见这个顺带的次主题,因为你可以选择善恶,可以选择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可以做一个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别人以你的出身、你的历史来看待你是偏见。

多年前看《哈利波特》时觉得很震撼的一句话,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有很多共性,哈利感到困惑,邓布力多告诉他“决定我们是怎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It'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s our choices。看到电影结尾“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时我想起这句话,真是一致的现代精神内核。

3.关于善恶

电影设定了原本一体的混天球分为两个,魔丸为恶、灵珠为善。在其他文学影视作品里,有不少双胞胎、长得象、被掉包、存在种种联系的两人在不同环境下成长、选择不同道路的设定,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两面或两种可能性。比如《绝代双骄》双胞胎小鱼儿和花无缺,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但非魔幻的小说,还不可能有这种天生善恶的设定。设定最类似的,我觉得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有很多共性,但一个选择善,一个选择恶。

电影里似乎不够深刻的是到底魔丸的恶、灵珠的善带来什么区别。押沙龙说整个看下来,你没感觉到哪吒身上有什么恶。他成了一个披着狼皮的羊。魔丸附体,结果附体出一个好人。”基本赞同。实际上魔丸和灵珠在电影里并没有真正的善恶分野,表现出来的不过是一个更叛逆张扬更暴力(难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的熊孩子,和一个更温顺听话更自觉(好教育,但有时也造成压抑)的好孩子。当然,在电影的设定下,哪吒才三岁,又被乾坤圈压制,很难做什么真正的恶。电影设定为乾坤圈限制了魔丸恶的一面,但摘下乾坤圈哪吒就连父母都不认识要杀他们,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恶,真正的恶也是自我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失去自主意识了、疯魔了。随后哪吒又要发挥自己最大力量又不想让自己失去自主意识,选择将乾坤圈套在自己手上而不是脖子上,这个设定又很巧妙。只要有坚定的自我意志,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比之下,《哈利波特》里善恶双方的斗争,伏地魔的恶,写得很充分。那是有野心、有理论、有组织的恶,伏地魔对麻瓜的鄙视和迫害,类似希特勒对犹太人。但这电影不可能表现到这个地步。

电影里对善恶的相对论和转化倒是表现得挺好。预设为善的灵珠,逼急了想活埋陈塘关,预设为恶的魔丸,关键时刻想救下陈塘关。活埋陈塘关,对陈塘关人是最大的恶,但籍此恶的手段,龙族能实现“阶级跃升”,对龙族来说是做了正确的事;想救下陈塘关,哪吒也不真是因为觉得百姓的性命宝贵,主要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好人。辩证法大师老子云“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恶皆在一念之间,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恶都是相对的,对这个群体的善,可能是对那个群体的恶。善的动机,也未必能有善的结果,不纯为善的动机,可能客观上却有善的效果。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所以预设魔丸就是恶、灵珠就是善的偏见,各种偏见,才应该打破,与时俱进看待各种问题。这也更可以理解为何魔丸的恶、灵珠的善表现不充分,因为主创本来就不认为有绝对的善恶,想表现的是善恶转化。而伏地魔、希特勒这种恶,是到死都不认为自己是恶,无从改变和转化。

这是个内涵丰富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所以引发那么多评论和讨论。好电影才值得被讨论。

我是7月28日看的这电影,看完觉得肯定能过20亿元票房。结果到8月10日已33亿元票房了。不知原来准备了英文版吗,没准备建议赶紧做一版,全球发行

话题:



0

推荐

周 琼

周 琼

123篇文章 149天前更新

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金融,银行经营管理等。个人微信公众号“玉鉴琼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