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再见2022

你好2023

2022 summary

我的2022年,最重要的变化是工作的变化。2022年3月从我们银行的战略发展部调到投资银行部,从此天天忙于业务,在一笔笔具体业务中感受政策、市场的脉动变化。最开心的事是把我的文章更新整理,结集出版了一本书——《中外金融观察思考》

2022年经历的前所未有的考验是我们多数人亲身体会了新冠病毒。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病毒非常古怪,对人的影响很随机。哀悼逝者。好在多数人还是或艰难坎坷或相对顺利地“阳过”,并且基本“阳康”,包括我的一家。简直有劫后余生之感。更要珍惜生命,努力活好。

读过吴卫军先生翻译的大卫•艾尔敦(汇丰银行亚太区前主席)2014年演讲中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对我们现在面临之艰难局面以及承受的巨大压力不会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幼稚幻想。但是,每一代人最大的自欺欺人就是认为他们经历的是最艰难的时期,而过去时代面临的困难都要相对容易。”2022年虽然艰难,但放眼更长的历史周期,比它更难的时候太多了,只是我们没经历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挑战,哪有舒舒服服的岁月静好。迎接挑战,解决问题,也是人生的乐趣和价值所在。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希望,新的一年总有新的希望。相信2023年经济会回升,疫情影响会缓和,我们要努力让未来更好。愿新的一年,大家都能平安、顺利,得偿所愿。

《中外金融观察思考》序言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银行业数量与规模也持续扩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407.42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 367.68万亿元,占据绝对主导。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22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中国四家大型银行已连续五年包揽前四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连续10年蝉联榜首。

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变革与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路径有无特殊之处? 在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变化过程中,我国金融行业面临怎样的挑战? 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 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在总结过往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思考 。这本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周琼博士所著的经济金融文集——《中外金融观察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周琼博士有着24年的金融从业经历,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波澜壮阔的银行业改革大潮,成长为大型商业银行总行的部门领导。作为一线的实践者,作者的工作履历先后涉及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同业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多个领域,并参与其所在银行的股改上市、战略规划制定等重要工作,始终处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前沿。这些经历培育了作者较一般人更加广阔的视野,也为这本集聚了她深度思考结晶的著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细读周琼博士的这本著作,总觉受益匪浅,主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个“实”字。

一是关注现实。《中外金融观察思考》记录了作者对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从宏观如不同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到中观层面关注中外银行业,以及在微观层面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和理财业务等,均是作者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践与深度思考的结晶,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二是研究扎实。《中外金融观察思考》收录的文章既包括研究性的论文,也包括财经评论文章、随笔、读书笔记,可读性较强。平实的文字背后,有着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做支撑,并形成了一以贯之的逻辑框架。正因为如此,在角度各异、主题不同的众多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分析思路和主要结论始终都是逻辑自洽的,并未因为纷繁复杂的现象以及眼花缭乱的各种“新颖词汇”而偏离金融研究的初心和本源。

三是结论务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将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予以落地、实施,是现实导向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而这,正是《中外金融观察思考》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周琼博士长期在大型商业银行工作,亲历了银行业改革发展的点点滴滴,因此能够打通理论与实践,对其中的重大问题把握准确,分析透彻。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提出的建议,也极具可操作性,无论是对银行机构还是从业者,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自古以来,为时而著、经世致用就是中国读书人的使命。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金融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的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回顾过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环顾世界,我们仍需学习先进成果;展望未来,我们还需未雨绸缪。《中外金融观察思考》正是为时而著,是一部关于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沉思录”。鉴往知今,可启未来。相信这本著作一定会为读者带来收获。 

《中外金融观察思考》自序

周琼

本书是我从事银行业务和研究工作24年,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一点成果。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 。我理解,孔子可能是批评学习只为名利、夸夸其谈,并没有真正信奉和实践自己所学的人。我认为,“为己”和“为人”是可以统一的。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的学习和研究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去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时是对更广阔的经济金融问题、具体的银行经营管理问 题产生研究兴趣,去查找资料、请教专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对他人有启发、对社会有一点点作用,是分享自己一得之见产生的“正外部性”。

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中指出,“金融并非‘为了赚钱而赚钱’,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其他的目标,即社会的目标”。我想,金融从业者的研究,也应该不止于如何做好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还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中国的金融供给,使金融业“帮助我们塑造一个更和谐、更繁荣和更平等的社会” ( 罗伯特 ·希勒语) 。

 

我的从业经历

本书的出版,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给我提供多岗位锻炼机会,让我在工作中学习成长。1998 年我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时,单位名称是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2007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储银行从一个“只存不贷”的储汇机构发展为中国资产规模排名第五的商业银行,在2022年英国《银行 家》杂志“千家大银行”中排名第13位。我在邮储银行6个部门工作过,前18年在业务部门,近6年在研究部门。2022年3月,我调至投资银行部,再次回到业务部门。

入邮政储汇局时,我在储蓄处工作。银行成立后,我调入信贷业务部工作。2007年6月至2013年3月,我任信贷业务部副总经理,协助部门总经理从无到有建立邮储银行信贷体系,负责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零售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工作,兼任总行信贷审批中心副主任。

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先后任金融同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资产管理部总经理。2015年11月至2022年2月,任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负责行内战略规划制定、研究、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创新管理等工作。2016年9月,邮储银行在香港上市,我担任上市工作组的业务组组长。2021年,战略发展部组织编写了邮储银行的“十四五”规划。

在银行多个业务部门和研究部门的工作经历,让我既能深入了解专业细节,也能对银行经营全局有所把握。当然,术业有专攻,而且银行经营模式在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以前从事过的业务现在也不能算专家了,新从事的业务更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小微企业贷款,我2007年刚开始从事时,邮储银行接受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技术援助,主要依据现场调查,通过帮助客户编制简易财务报表的方式给予授信,现在已发展为科技赋能、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利用大数据和各种模型辅助授信决策和风险预警。

 

我的研究经历

无论从事什么业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乌卡时代,都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思考、实践。“研究创造价值”,最终靠实践实现价值。

2013—2015年,我负责理财业务,这是一项处在风口浪尖,高度受关注的业务。为了研究业务如何转型发展,我研究国内外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情况,“副产品”是写了一些文章。其中,我于2015年5月发表在《中国银行业》杂志上的《从国际经验看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挑战》一文被评为“《中国银行业》杂志 2015年度最受欢迎十篇好文”。

2015年底,我调至战略发展部后,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更多了。我的研究成果连年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奖项。

我从负责金融同业部开始,就在部门内力争打造学习型组织,每年开展写读书笔记和投票评奖的活动, 为此也重拾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2017年,我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发布自己的财经研究文章和读书笔记,后来受邀在财新博客、新浪开设了专栏。一些文章发表在《中国金融》《中国银行业》《银行家》《财经》《金融时报》等报刊上。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汇总了我近年发表在报刊上和个人微信公众号中仍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文章,少数文章基本保持原样,大部分进行了数据更新和一定修改。

我的文章中,将中外进行对比研究是一个突出特点, 所以将本书取名为“中外金融观察思考”。美国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 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我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史很感兴趣 。原来我看美国的书籍材料较多,后来也看了一些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书籍材料。没有哪个国家的模式是完美的。每个国家国情不同,难以照抄照搬他国经验。即使是一个点的经验,实际上背后可能都有一系列文化、制度、经济社会深层次原因(例如, 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模式,背后是德国讲求秩序的民族性和长期较为稳定的经济金融状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的金融支持模式也不相同。我们需要以国际的、历史的视角,了解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探索中国经济金融未来的发展道路。

第一篇“不同金融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是我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金融发展模式是个宏观的层面,后面很多篇文章在某些微观层面上比较了各国的差异。第二篇围绕银行业,从千家大银行榜单演变来看全球较长时期的银行变迁,既有中美银行业比较,  也有对银行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思考。第三篇围绕普惠金融和消费贷款,第四篇围绕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这是我曾从事过的业务,也长期是金融热点问题。第五篇“各国经济金融研究”,主要是对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经济金融的学习研究,还有财政部和央行关系、房价变迁等小专题文章。第六篇“ 金融历史和文化”,结合我所读的一些书籍,联系现实讨论。各篇中文章的学术性,从前往后,有所减弱 , 趣味性增强。

2015年12月,邮储银行引入十大战略投资者。战略发展部负责牵头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管理。我参加了摩根大通、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瑞银集团、星展银行等战略投资者提供的培训,进一步拓展了国际视野。有些学习内容和延伸研究,收录在本书中。例如《对总分行制和事业部制的思考》一文,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在赴美国摩根大通学习后, 加深了对国外银行事业部制的了解 ,写成此文。《从各国对债务催收的限制到个人破产法的思考》《美国和加拿大银行董事会结构 的观察和思考》则缘于赴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培训。

《从4000年利率史看利率高低和走势》《经济金融专业还是一个好选择吗?》等文章,被多个平台转发,阅读量较高。有朋友反馈,将后文发给填高考志愿的孩子参考。

 

致谢(略)

形势发展日新月异,常觉今是而昨非。由于水平所限,本书肯定存在不少错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话题:



0

推荐

周 琼

周 琼

123篇文章 149天前更新

金融从业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金融,银行经营管理等。个人微信公众号“玉鉴琼田”

文章